欢迎来到中国骨龄与生长发育网!
.
.
中国城市儿童健康调查:营养不良与过剩并存
来源:原创 | 作者:prod78c67 | 发布时间: 2012-05-31 | 11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华声报讯:综合新华网报道,最新调查表明,中国城市中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趋好,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但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时存在。

 

1月7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和西安等1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中,0至6岁儿童营养状况存在差异,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6%,严重营养不良患病率为5.36%,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为3.83%。此外,调查还发现有5.95%的儿童超重,3.83%的儿童肥胖。

 

根据调查,南方儿童患营养不良与生长迟缓患病率明显高于北方儿童。南方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为5.05%,北方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仅为2.52%。南方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1.85%,而北方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9.3%。

 

儿童性别差异对营养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表明,随收入增加,儿童患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病率递减。

 

在这个历时1年多的调查中,通过对8000多个样本的调查分析后表明,3至4岁儿童最容易发生营养健康问题。在调查中,3至4岁儿童的生长迟缓患病率为11.74%至13.22%,3岁儿童营养不良率为20.19%至26.44%。

 

另外据相关调查表明,中国0至4个月婴儿在身高、体重、头围和坐高等方面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外同龄孩子生长发育指标基本相同,但在4至6个月以后生长发育指标滞后。本次调查测量到的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方面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个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家长对“什么是营养适中”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说明还需要广泛开展儿童健康方面的相关教育。

 

1至3岁无机营养素摄入状况最差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0至6岁儿童头发中镁、铜、钙、铁、锌5种无机营养素的含量以0至6个月年龄组整体均值水平较高,1至3岁年龄段最低,部分儿童存在对钙、铁、锌摄取量不足情况。

 

5种无机营养素中达标最好项是镁,最差项是锌,缺锌婴幼儿比例达到了39%。调查显示,城市婴幼儿5项无机营养素达标比例为47%,4项达标比例为39%,合计86%。0至6个月和4至6岁年龄段的婴幼儿5项无机营养素达标率超过了50%,7至12个月和1至3岁年龄段的婴幼儿5项达标率未过半,提醒我们中国婴幼儿在半岁以后到3岁之间,无机营养素的摄入较为缺乏,需要加强补充。

 

据了解,无机营养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特别是钙、铁、锌的缺乏,对儿童,尤其对快速成长的婴幼儿影响非常大。儿童血钙降低会引发手足抽搐、惊厥,长期摄取钙过低会导致佝偻病;铁摄入量不足或利用不良除了会出现贫血外,还会导致学习障碍。

 

另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其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评分点;锌缺乏可引起食欲减退、认知行为改变,影响智力发展,导致成熟延迟、免疫功能减低,容易发生感染。

 

比10年前的同龄人“高胖”了不少

 

调查显示,中国部分城市0至6岁儿童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基本上都大于1995年的调查数据。在这10年间,中国儿童与以往的同龄人相比又“长高”“长胖”了不少。

 

18个月至20个月、4岁、4.5岁、5.5岁等年龄组男童的身高都比1995年的数据资料高出2cm以上,其中的4.5岁年龄组的男童平均身高达到了110.2cm,比1995年的数据高出了3.1cm。各年龄组女童的身高都大于1995年的资料。其中,女童身高一般比1995年高出1cm左右,差距最大的是5岁组女童,身高平均达到112.7cm,比10年前的高出2.7cm。

 

在体重方面,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各个年龄组的孩子都比10年前有所增长。其中,1岁以前的孩子平均比10年前“重”了0.5公斤左右,1岁至6岁的孩子平均比10年前“胖”了1.5公斤左右。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赵顺义介绍,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获得城市儿童在辅食添加、生长发育、营养素摄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为政府制订准确、合理的儿童营养政策,建立完善、规范的婴幼儿食品管理法规提供参考,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开展了“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和西安等10城市抽样调查了8000多名儿童及其家庭。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高级统计师汪小青认为,这次调查有针对性地选择城市,锁定目标人群,采用“定额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对儿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辅食添加的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对生长发育、微量元素的调查进行现场测量和实验室测量。调查样本有效性强,调查方式科学合理,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城市0至6岁儿童的相关情况。

 

“多半”婴儿添加辅食时间过早或过晚

 

调查显示,中国大城市中辅食添加时间基本合理的婴儿不到一半,多半婴儿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不利于婴儿的营养摄取和健康成长。

 

婴儿开始添加辅食的“峰值”时间是4至5个月(占28%),这与科学喂养所倡导的时间一致。但早于4个月(占37%),晚于5个月(占35%)开始添加辅食的儿童仍占相当大比例。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赵顺义指出,根据研究,新生儿出生后大约4个月时,母乳供给的营养就已经不能满足婴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需要给婴儿额外补充一些辅助食品,同时实现婴儿食品逐渐从液态食品(母乳)向泥糊状食品和固态食品过渡。

 

“婴儿身体发育快速生长阶段大约从4至6个月开始,此时婴儿的各种消化吸收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辅助食品添加得过早或过晚,或者食品形态过渡不良都将会对婴儿今后的营养健康状况产生伤害。”

 

调查发现,在8个月内仍未给婴儿添加豆制品、肉类、鱼类、蔬菜、水果和鸡蛋的比例分别为:57.9%、45.8%、42.6%、30.1%、22.9%和13.2%。

 

“这说明在婴儿辅食添加关键期内,监护人向婴儿提供的膳食结构还不是十分合理,蛋白质和无机营养素的摄取量明显不足,这就是中国婴幼儿生长发育在4至6个月后明显滞后国外同龄孩子的关键原因。”赵顺义说。

 

此外,调查还发现,在购买婴儿辅食时,86%和62%的家长考虑的因素是质量和品牌,仅有28%和8%的人考虑的是价格和产地。家长主要从亲戚、朋友、同事和电视那里获得辅食添加信息,而从医院和医生那里获得辅食添加信息的只占第三位。

 

赵顺义呼吁,合理、及时的辅食添加对儿童形体成长及心理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普及和加强适时添加婴儿辅食方面的知识,从正规渠道帮助监护人优化婴儿的膳食结构,同时制订、完善婴幼儿食品的法律、法规,使监护人能买到安全可靠,质优价廉的婴幼儿食品。——摘自互联网

.
.